“宣,温华龙上殿。”太监一声高喊,温华龙阔步走上大殿,站在中央,左右文武百官一个个低着头,不敢与之对视。
朱元璋想破了头也想不出,宣温华龙上殿时到底应该怎么称呼。
称呼草民?朱元璋是不敢这么称呼温华龙的。称呼大同皇帝?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?思来想去,还是直接叫名字省心。
“见过陛下。”温华龙双手抱拳,腰间别剑,弯腰行礼。
“免礼,昨日朕与温华龙互谈国事,明白如果一味抱守我大明固有国土,乃是亡国之路一条。温华龙提出,倭寇弹丸之地有几十亿白银黄金,更有火器必备石灰,铜,煤铁等物。”
“然,我大明百废待兴,想征伐而无粮银,温华龙直言与百官商议,特宣上殿商讨伐倭之法。”
待朱元璋讲完,百官小声讨论起来,与以往不同的是,讨论一会后百官都会互相争执,然而今天却一直窃窃私语。
“安静!”温华龙冷眼看向百官,百官顿时禁声。
朱元璋内心不由得腹诽,这群狗东西,温华龙说话竟然比他还好使。
当然朱元璋也明白这是百官害怕温华龙,并非真的尊重。
毕竟死在温华龙手下的汉人也不少,其中文官武官更是连着九族杀,谁也不想平白惹上这尊杀神。
“诸位百官可能好奇,这国家无银两,与百官商讨又能商讨出什么?”
“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,先问各位一个问题,我大明开朝至今,陛下共杀多少贪官?”
百官又一阵窃窃私语,不过声音比刚刚更小了。
朱元璋看向刑部尚书郎本中。
郎本中冷汗直流,只能低头弯腰行礼“启禀陛下,自开朝以来,共诛贪官三千两百五十二人,其中…。”
温华龙摆了摆手“够了,那么下一个问题,从这些贪官身上,一共抄家抄了多少银子?”
户部尚书上前一步“禀皇上,共抄贪官银两四百六十万余。”
温华龙冲朱元璋冷笑一声,朱元璋一脸尴尬。
“看得出来,各位大臣是真的有钱啊。”温华龙话中带刺,冲着户部尚书徐铎说道。
徐铎却只能尴尬的笑了笑。
“想必各位大人,不缺金银,却不敢穿金戴银。家有万贯,却花钱花的很是难受吧。”
“大明现在百废待兴,每场战争都相当于在抽百姓的骨血。想必各位大人也是如此想法吧。”
“但是今天我要改变你们的想法,战争,是可以获利的,不是小富小贵,而是泼天的富贵。”
“我简单的算了一下,出资一千万,兵发五十万,足矣屠灭倭寇。”
“胡闹!”户部尚书立刻出言反驳“你可知一千万银两简直要将我大明抽干,你…”
户部尚书话没说完,便被人扯了扯衣角,户部尚书这时才反应过来,自己面对的可不是“宽厚仁慈”的朱元璋,而是杀人如麻的温华龙。
温华龙也不生气“敢问陛下内帑能出多少银两?”
朱元璋一愣,怎么还有我的事?你不是想从百官身上刮油吗?
“这…”朱元璋话没说完便被温华龙再次打断。
“陛下不方便说那便不用说,不过我看各位十分好奇,为何我要问陛下内帑银两?”
“很简单,按我构想,此次出征,由民间富豪,文武百官,陛下与我共同出资,以此瓜分倭寇弹丸之地。”
“呵呵,届时倭寇岛上无论金银铜铁,还是林木硫磺,售卖得利皆以投资比例分成。”
礼部尚书先是拱了拱手,问道“不知那倭寇岛屿有多少矿产,又有多少金银?”
温华龙见百官同样以好奇眼光望向他,便笑了笑“这么说吧,比如李善长老先生投了一万两白银,那我可以保证,未来五十年到一百年中,李善长老先生每年能分得不下五万两。”
一时间朝堂上下齐齐屏息,朱元璋的手不受控制的抖了抖。
只投一万,每年就能分五万,就算只分五十年,那也是…
两百五十万!
温华龙看向朱元璋“陛下,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?”
朱元璋轻咳一声“你又如何保证自己说的是真的?”
温华龙冷笑一声“陛下可以去沿海抓葡萄牙人,问一问他们不就知道了?”
因为蝴蝶效应,葡萄牙人不知怎么获得了日本有银山的消息,这时正派出无数考察队去日本考察呢。
朱元璋点点头“那好,待沿海传回消息,再做最后定夺!”
接下来便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没过多久,朝会便结束了。
温华龙在朝会结束后,便直接被朱元璋叫进宫中。
“温华…温先生,请坐。”朱元璋热情的迎上前,将温华龙扶到座位上。
“怎么了?”温华龙接过太监递来的茶水,抿了一口。
“咱就是好奇,那倭寇屁大的地方,真有这么多银矿?”
温华龙无奈的撇了朱元璋一眼,没想到朱元璋到现在都不相信他“一年单算白银,七八百多万两吧,要是算上黄金硫磺木材铁矿这些,大概一年就能回本,而且还能赚个一半。”
朱元璋坐回座位,眼中满是不可置信。
温华龙冷哼一声“怎么?以为我忽悠你呢?”
“信不信随你,我只有一个条件。要是决定打倭寇,那岛上一个人都不许留,我要屠岛。”
温华龙说完便转身离开,朱元璋狠狠地打了个寒颤,这杀神又要开始了。
温华龙离开皇宫,望向自家院子方向,心中想到这几天一直宅在家颇为无聊,便打算在街上逛一逛。
悠哉悠哉的走在街上,虽然大明如今刚刚建立三年,但是这应天已经恢复的差不多,毕竟是天子脚下,谁也不敢怠慢。
路边有卖豆花油条的,也有卖面条馒头的。
温华龙低头思索了一阵,向一家卖胭脂的铺子走去。
一名妇人正低着头算账,感觉有人进来想打招呼,没想到一抬头却是一个男的。
如今大明初立,奢靡之风还没传开,少有男子为女子买胭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