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青怔了怔,叹道:“皇上你听我说。”
“你听朕说。”朱祁钰打断,“你本就是永青侯,即便不为这个,凭你对大明的贡献,封公,甚至更进一步,封王都担当的起;
朕只给你封侯,非朕小气,而是不想暴露先生的秘密。”
李青无奈,只好道:“皇上,这一计策多少有些…上不了台面,你大张旗鼓地给我封侯,传出去让瓦剌知道了,反而得不偿失。”
“嗯…也有道理。”朱祁钰一想也是,便道,“这件事的确不好摊在台面上,那就从别的方向入手。”
“……”李青并不想再做什么永青侯了,对他来说,身份已经并不重要,只要从帝王这里拿到信任就可以了,且再度成为永青侯后,反而不便于他行事。
“换个赏赐吧。”李青道,“比如放我一段时间的假,赶了这么久的路,确实累了。”
“不,不换,就这个。”朱祁钰道,“就这么定了,先生若觉得疲累,歇息就是。”
这孩子还挺倔……李青扶额,好笑道:“我现在又不缺吃喝,侯爵于我而言并无用处,只是徒有虚表而已。”
“这本就是先生的,朕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。”朱祁钰道,“朕意已决,先生莫要再劝。”
“……相比侯爵,我更喜欢黄金。”李青说。
朱祁钰暗叹:先生真是大公无私,朕又岂能让他委屈?
“就侯爵!”
“……”
劝了一阵儿,朱祁钰却不松口,比家里驴子都倔,弄得李青没有半点儿脾气。
~
回到家。
李青正欲洗个澡放松放松,贞儿就急急赶了来。
“大人,太上皇没跟你一起回来吗?”贞儿问。
“该说的我都说了,嘴皮子都快磨破了,但太上皇就是不愿意回来啊。”李青一脸无奈,叹道,“他说,现在生活得好好的,不想回来打破大明现有格局。”
说着,李青从怀里取出书信,“这是太上皇的书信,本来是要先交给皇上的,结果一忙就给忘了,你带回去交给太后吧。”
顿了顿,补充道:“对了,还请转告太后,信件看完书信转交给皇上。”
贞儿接过书信,瞥了眼李青欲言又止,但终究什么也没说,微微一礼转身离开。
那200两黄金不会再要回去吧?李青心道:不管,吃进嘴的肉,岂有吐出来的道理,要也不给。
——
“什么,李青要被封侯?”
“他一个小小都给事中,何德何能?”
“还永青侯?叫李青就活该被封永青侯?我也姓李,明儿我也改名叫李青去。”
……
质疑声充斥整个朝局,李青封侯,谁都不服。
究其原因,还是李青太招人恨了,但凡换个人封侯,他们绝不会如此失态。
自从李青入朝后,文官集团就开始走下坡路,其中每次下坡,必有李青的痕迹,都是人精,尽管有些地方不甚明了,但始作俑者他们还是能看出来的。
——李青封侯,天打雷劈!
这是一部分官员的心声,当然,他们的占比并不算大,毕竟被朱祁镇团灭了一批。
其余质疑者,大多都是质疑李青功不配位,有功劳,但不至于封侯。
舆论很快被炒热,继而愈演愈烈。
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,比如于谦,比如石亨、石彪,这几个人就都公然支持。
于谦是知道李青身份的,石亨叔侄则是认可他的能力。
但也只有他们三个支持,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对李青封侯,持反对态度,觉得有些莫名其妙。
实在是太突兀了,没有一点预兆,便直接从七品飞到侯爵,如此大幅度的升迁,让很多人妒火中烧。
这可是侯爵啊!
而且看皇上这样子,八成还是世爵!
这是妥妥的长期饭票,子孙与大明同在,要是能得此荣誉,原地去世他们也是肯的。
李青不稀得解释什么,皇帝执意要封,接受也就是了,就当给干儿子攒个家底儿。
至于那些骂他的……骂他的多了,从洪武朝就开始了,这么多年下来,李青耳朵都起茧子了。
不爽又能怎样?还不是干不掉他!
李青从于谦嘴里听到那些个风言风语,也只是嗤鼻一笑,不予在意。
甚至都懒得出面澄清,一些跳梁小丑,跟他们计较,除了降低自己逼格,毛用都没有。
他不在意,可有人在意。
于谦在意,朱祁钰在意,石亨叔侄也在意,朝堂上没少扯皮,时常论的脸红脖子粗。
反倒是李青这个当事人,整日悠闲惬意,连家门都很少出,
甚至连门都不开,他怕孙氏要他还钱。
李青大二不出,二门不迈,跟个大家闺秀似的。
群臣还真拿他没办法,说归说,闹归闹,谁也不敢上门理论。
磨了半个多月,朱祁钰力排众议,给李青封了侯,永青侯!
再次获此爵位,李青没什么欣喜,却颇为唏嘘。
记得上次获封永青侯,还是跟老四招降乃儿不花,回来后被老朱赐爵,一晃都过去这么久了。
大明的君王都换五个了,洪武朝相熟的故人都已去世,侯爵不侯爵的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。
现如今,洪武时期的人,也就一个远在交趾的朱高煦还在世了。
唉,也不知那厮现在如何了,不过傻人有傻福,那家伙脑子不好使,但身子骨没的说,应该还能扛一些年……李青吁了口气。
封侯的第二日,他上了朝,直接从末尾排到了第一梯队。
李青扫视众人,想看看谁敢当他面说,结果一个都没有。
当面给李青不痛快,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了,甚至会有生命危险,混进朝堂可不容易,谁不得掂量掂量?
朝堂上唯唯诺诺,背地里重拳出击,这是大多数人的为官之道。
还美其名曰:这叫风度!
一次朝会过后,质疑声小了很多,反正已经成了既定事实,他们也不犯不上再做无用功,平白得罪李青。
大家继续各忙各的,平静的朝局在激情一段时日过后,又恢复了平静。
甚至都没人提太上皇的事儿。
李青又不上朝了,这是他的常态,不过他时常进宫,跟朱祁钰聊些草原事宜。
官场基本稳住,民间贸易如火如荼,李青也有精力为扩张版图做准备了,只要干成了这件事,不管未来如何,最不济也算是给后世留下‘遗产’了。
李青很上心,朱祁钰也很上心。
九月份。
在李青的建议下,瓦剌三分之一的贸易货品,大明用火器来结算。
朱祁钰同意了他的建议,用一部分火器,买瓦剌一部分货品,先试试水。
而伯颜帖木儿也没让二人失望,在景泰二年冬月,就打响了第一炮。
原本因鞑靼折损过重,而逐渐趋于平静的草原,再次掀起血雨腥风。
朱祁钰得知后,立即就要推出友好政策,欢迎草原部落加入大明,但被李青劝住了。
上赶着不是买卖,等到瓦剌越打越猛,多数草原部落遭殃后,再推出招揽国策不迟。
朱祁钰百爪挠心,但深思熟虑后,又觉得李青的建议更具性价比,便强行压了下来。
不过,他把火器结算份额,提高到了二分之一。
并向伯颜帖木儿表示:仗你尽管打,缺钱言语一声,朕全力支持你来统领草原。
皇帝如此够意思,那伯颜帖木儿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,当即就提交二百门大将军炮的贷款申请。
朱祁钰接到申请,也没说的,赶在年前就把火炮送到宣府,让瓦剌派人来取。
想来,有了这二百门大将军炮加入,瓦剌会更加凶悍……朱祁钰不禁歪嘴一笑。
…